商会公众平台

商会公众平台
关闭

商会党建

重要论述5月30日—6月3日

2022-06-06

编者按

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建党100周年以来,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成都金融服务业商会开设“党史周记”栏目,回眸百年党史,重温历史瞬间,集中展现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

今天,成都金融服务业商会带你回望来时路,共赴新征程。



党史百年重要论述

5月30日

1938年5月30日 毛泽东在《解放》第四十期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文章针对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内和党外都有许多人轻视游击战争的重大战略作用,而只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正规战争,特别是国民党军队的作战的情况,阐述了游击战争的重要地位。文章指出:抗日战争中,正规战争是主要的,游击战争是辅助的。这一点,我们已经正确地解决了。为什么提起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呢?是由于中国这个大而弱的国家被一个小而强的国家所攻击,由于中国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以抗日游击战争主要地不是在内线近距离地直接地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这样在整个抗日战争中虽然仍处于辅助地位的抗日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观点上加以考察。游击战就有了它特殊的战略地位。文章为抗日游击战争规定了六项方针: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和正规战争相配合;建立根据地;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向运动战发展;正确的指挥关系。文章还具体讲述了如何贯彻这六项方针的方法和途径,最后指出:这六项,是全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纲领,是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配合正规战争,争取最后胜利的必要途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对统一和提高全党全军对抗日游击战争战略地位的认识,促进抗日游击战争的迅猛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篇文章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1939年5月30日 毛泽东在西北青年救国会举行的模范青年授奖大会上讲话。讲话指出:二十年前,在北京参加五四运动的青年,是真正的模范青年,因为他们反对卖国政府,在五四运动中流了血,参加了那样的斗争。那时候的革命青年,后来有不少成为共产党员。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我们共产党是继承这个传统的,现在传下来了,以后更要继续传下去。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这一条。这是最主要的一条,没有这一条,什么都是空的。奋斗到什么程度呢?我们说:永久奋斗,就是要奋斗到死。这个永久奋斗是非常要紧的,如要讲道德就应该讲这一条道德。模范青年就要在这一条上做模范。当然在政治上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但是光有这个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不够的。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后,还要坚定,就是说,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个方向是不可动摇的,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来坚持这个方向。这样的青年,才是真正的模范青年。这样的道德,才算是真正的政治道德。今天在座的模范青年,要跟反共分子作斗争,反对妥协投降,反对反共。模范青年们,你们要切记这一点——“永久奋斗”。

1945年5月30日 朱德在中共七大上作关于军事问题报告的结论。关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他指出:毛泽东军事思想经过内战、抗战两个阶段,这种思想是完成了,成熟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人民需要武装斗争,中国农民多,武装就是农民武装。关于土地革命的思想也可以说大部分是毛泽东的思想产生出来的。

1947年5月30日 新华社发表毛泽东写的关于目前时局的评论。评论指出:和全民为敌的蒋介石政府,现在已经发现它自己处在全民的包围中。无论是在军事战线上,或者是在政治战线上,蒋介石政府都打了败仗,都已被它所宣布为敌人的力量所包围,并且想不出逃脱的方法。中国境内已有了两条战线。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学生运动的口号是要饭吃,要和平,要自由,亦即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学生运动是整个人民运动的一部分。学生运动的高涨,不可避免地要促进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过去五四运动时期和一二九运动时期的历史经验,已经表明了这一点。军事镇压和政治欺骗,是蒋介石维持自己反动统治的两个主要工具,现在人们已经看到这些工具的迅速破产。蒋介石的军队,无论在哪个战场,都打了败仗。从去年七月到现在共计十一个月中,仅就其正规军来说,即已被歼灭约九十个旅。蒋介石军队在前线打败仗的消息传到后方的日益增多,被蒋介石反动政府压迫得喘不过气来的广大人民群众,就日益感觉自己的出头翻身有了希望。恰在这时,蒋介石的一切政治欺骗,由于蒋介石的迅速扮演而迅速破产。一切事变都证明我们估计的正确。我们曾经不断地向人们指出,蒋介石政府不是别的,仅仅是一个卖国内战独裁的政府。这个政府欲以内战的手段,削平中共和一切民主力量,达到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和维持自己独裁统治的目的。这个政府因为采取了这些反动政策,它就在政治上变得毫无威信,毫无力量。蒋介石政府的强大只是暂时的,表面的,它实际上是一个外强中干的政府。它的进攻是能够打败的,不论是在什么地方和在什么战线上。它的前途必然是众叛亲离,全军覆灭。一切事变,都已经证明并且将继续证明这些估计的正确性。中国事变的发展,比人们预料的要快些。一方面是人民解放军的胜利,一方面是蒋管区人民斗争的前进,其速度都是很快的。为了建立一个和平的、民主的、独立的新中国,中国人民应当迅速地准备一切必要的条件。这篇评论以《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为题,收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5月31日

1945年5月31日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关于政治报告的结论,将代表们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主要归纳为三个问题:国际形势,国内形势,若干思想政策问题。

关于国际形势,结论指出:把世界引向进步,这是历史的总趋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今天不存在。资本主义有它的历史,现在总的说来,资本主义是向下的,但农业国中的资本主义是向上的,是不平衡的。中国也要发展资本主义,但我们是发展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将来还有用,在中国与欧洲、南美的农业国家中还有用,它的性质是帮助社会主义的。

关于国内形势,结论列举了今后可能出现的十七种困难,同时提出了八条一定会胜利的理由,提醒全党高级干部既要看到困难的一面,也要坚信光明必定会到来的一面。现在的方针就是全党团结起来,克服困难。

关于党内的若干思想政策,结论共讲了十三个问题,其中主要观点有:如无预见,即无领导,为着领导,必须预见,预见前途和可能发生的偏向。东北四省极重要,有了东北四省,我们即有了胜利的基础。在民主集中制的问题上,我们更要广开言路,打开窗户,不要怕打开窗户可能吹进沙子来,开窗户透空气的利益很大。我们党能不能领导大资产阶级?或能,或不能,有时能,有时不能,看情况决定。党性与个性的关系,即普遍性与差别性、集体与个人的关系问题,我们党内大大发展了个性,因为有了自由。《共产党宣言》中讲得很清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不能设想把一百二十万党员变成一百二十万块木头,不能把党员变成一模一样,那会有什么党性!只要服从党,在此范围内尽量发展各人的长处,不要只喜欢那些纸糊泥做的人。这篇结论报告收入《毛泽东文集》第三卷。

1980年5月31日 邓小平同胡乔木等谈到安徽农村改革问题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经济的主体现在也还是生产队。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具体来说,要实现以下四个条件:第一,机械化水平提高了。第二,管理水平提高了。第三,多种经营发展了。第四,集体收入增加而且在整个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了。从当地具体条件和群众意愿出发,这一点很重要。

6月1日

1943年6月1日 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由他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领导方法的决定》。决定着重论述了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两个领导方法,指出: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在集中和坚持过程中,必须采取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这是前一个方法的组成部分。决定还指出:在运用这些领导方法时要注意抓住中心工作,在任何一个地区内,不能同时有许多中心工作,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有一个中心工作,辅以别的第二位、第三位的工作。领导人员依照每一具体地区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统筹全局,正确地决定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并把这种决定坚持地贯彻下去,务必得到一定的结果,这是一种领导艺术。这也是在运用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一般和个别相结合这些原则时,必须注意解决的领导方法问题。这个决定以《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为题,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1946年6月1日 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致郑位三、李先念、王震的电报。电报就中原部队准备突围问题指出:(一)美蒋对我极为恶劣,全面内战不可避免。(二)必须准备对付敌人袭击及突围作战,预拟突围后集中行动及分散行动两个计划。大概在突围及突围后一个时期内,以全军集中行动为有利;而在敌人追剿紧急,行军给养均极困难时,便应分为两股或三股,各自独立行动,可以避免集中行动之困难,而利于分别牵制敌人与互相作战略上之策应。(三)目前时机紧迫,你们应充分注意,并团结内部,准备艰苦斗争。

1998年6月1日 江泽民在会见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的部分院士和外籍院士时强调,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他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世界各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争先抢占科技、产业、经济的制高点。面对这个态势,我们必须顺应潮流,乘势而上。他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我国要跟上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必须千方百计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必须大量培养年轻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我们一定要大力培养任用年轻人。这应该成为我们推动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和其他各个方面创新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这篇讲话的主要部分以《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为题,收入《江泽民文选》第二卷。 

6月2日

1925年6月2日 周恩来向黄埔军校学生作题为《军队中的政治工作》的讲演。讲演着重论述了军队的性质和组织,指出:军队不是阶级,是一种工具;军队是压迫阶级的工具,而也可以作被压迫阶级的工具;军队的组织有很重大的意义,是实现我们的理论的先锋;军队有种种集成的方式,这方式是依社会环境各时代的生产方式而变迁的。

1945年6月2日 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七大主席团和各代表团主任会议,听取叶剑英介绍关于美国在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战场进行军事布置的计划。毛泽东指出:美国现在定下的方针是联蒋抗日、拒苏反共,全面称霸东方,决不会退让。我们对美国的态度是,只要它打日本,我们就愿意同它合作,要他们的最高统帅部派人来和我们谈判,订一个军事条约。美国只帮助蒋介石反共,这种政策是很危险的。会议在听取并讨论各代表团对候选人意见的汇报时,毛泽东指出:选举问题不是个人的问题,自己选不选自己有自由,只有在自己选自己对党不利时才不选,否则就应自己画自己的圈。所有同志把自己想讲的话彻底讲清楚好。历史证明,凡是原则性的问题,敷衍下去,总有一天还会出来。彻底弄清楚,才有利于团结。

2004年6月2日 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我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依靠全党全国人民思想认识的普遍提高,依靠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措施,依靠科学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也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我国科技界和广大科技人员要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科技问题上发挥重大作用,更要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起到先锋作用。 

他指出:要从科学的角度不断充实和丰富科学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且涉及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自然界的复杂关系,涉及人与经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这就需要我们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从多因素、多层次、多方面入手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自然形态的大系统。我们不仅要从科学理论上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而且要从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各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面来确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要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方法、手段协调和集成起来,不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周密的科学解释,为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他指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

6月3日

1948年6月3日 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张震等电。电报指出:在整个中原形势下,打运动战的机会是很多的。但要有耐心,要多方调动敌人,方能创造机会。最近时间内,陈士榘、唐亮需要协助刘邓作战。只要刘邓能打一二个好仗,局势就会开始起变化。因此你们到达适当地区后,不是休息三天,而是休息半月左右,全军精心研究技术战术,养精蓄锐。即使有打小仗的机会,主力也不要去打。等候刘邓对张轸作战完全结束,陈唐到达陇海汴徐线附近并休息若干天恢复疲劳之后,再采取调动敌人之行动,于运动中歼灭敌人。在打五军、七十五师等部时,不要企图一次打得太多,要说服干部不要急于求赫赫之名,急于解决大问题,而要坚忍沉着,随时保持主动。这封电报收入《毛泽东文集》第五卷。

1951年6月3日 毛泽东致电斯大林,进一步阐述志愿军多打小规模歼灭战的作战方针。电报指出:我军过去总想用大包围的方法,企图一次解决敌人一个至几个整师,结果没有达到目的,而包围和歼灭敌军的几个连至一二个营的机会则较多。因此,不要做现在我军还不能做到的事,不要企图打大规模的歼灭战,而应精心设计,寻找机会,多打小规模的歼灭战。

1988年6月3日 邓小平会见“九十年代的中国与世界”国际会议全体与会者时指出: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开放不仅是发展国际间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的经验。

他谈到改革与风险指出:改革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问题是要搞得比较稳妥一些,选择的方式和时机要恰当。不犯错误不可能,要争取犯得小一点,遇到问题就及时调整。这是有风险的事情,但我看可以实现,可以完成。这个乐观的预言,不是没有根据的。同时,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这篇谈话的一部分以《要吸收国际的经验》为题,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版权所有 成都金融服务业商会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3864号-1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服务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