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可能许多中国人感同身受的是经济发展不给力,自己所处行业(职业)不景气。从经济学观点看,经济发展的实质是经济要素的投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其中关键经济要素是资本、劳动力,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科学技术、管理制度和企业家精神。2015年资本呈现流出状态;中国劳动力红利在消褪中;众所周知中国是山寨版大国,科学技术发展难言领先;企业管理制度相对落后;企业家精神更是缺失。庙堂之上知道经济发展桎梏的原因,不一定能开出治疗的药方或者说能执行药方,因为中国经济首先是由政治决定的……(此处略去若干字)。
2016年十大经济预言:
1、2016年GDP增长率低于7%成为新常态。
2、2016年制造业PMI指数低于50成为新常态。
3、2016年降息低于2次,降准在2次或以上。
4、央行经济刺激间或不断,然并卵,实体经济的下行趋势不变。
5、广义货币M2增速保持为两位数增幅,人民币对内贬值加剧,结构性通胀问题严重。
6、人民币汇率进入战略贬值通道,2016年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可能跌破7.8。
7、股市上证指数在2015年四季度完成第三浪下跌后见底,2016年以震荡上涨为主。
8、二胎政策全面放开。
9、大宗商品展现结构性行情,部分品种进入牛市周期。
10、中国房价:
2014年是中国房价的转折年,2016年延续相对价格下跌趋势,但在政府强力维持房价的努力下,2016年呈现结构性分化:
涨:很少;
稳: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楼价绝对价格不会大幅下滑,整体价格预判为窄幅振荡走势,不排除个别城市有突发性短线上升行情。省会等二线城市楼价大致保持平稳,涨跌幅度都不会很大;
跌:三线和四线城市供过于求的矛盾突出,非核心地段的房价存在暴跌可能,整体房价呈现阴跌,伴随有大量烂尾楼及小开发商破产跑路现象。
后面对十大经济预言做逐一详细说明。
一、2016年GDP增长率低于7%成为新常态。
GDP中文翻译是国内生产总值,是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简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在中国每一季度公布一次。
一般常用支出法核算GDP,GDP=消费 + 投资 + 净出口余额(出口-进口),这就是常说的拉动GDP增长的三大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
中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一旦GDP增长低于7%,失业问题就会凸显出来,进而影响社会稳定,所以胡温十年,考核各级政府的首要政绩就是拉动GDP增长。
胡温时代的十年(2002-2012),GDP增长基本都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但主要是以增发货币,以高投资形式拉动GDP增长。GDP高增长的同时,造成的恶果不言自明:广义货币发行量的增幅超过GDP增幅,国内人民币大贬值,通胀厉害;环境污染;各级官员利用政府投资机会,权力寻租,贪腐严重;房价暴涨,严重脱离一般百姓的消费能力......。
新管理层在2012年底上台后,政治上打击贪腐,一定程度抑制过度投资,有意识控制GDP增长,表现自然是GDP增长率一路下滑,连创新低。
最新2015年第三季度GDP增速是6.9%,创了金融危机2009年一季度(6.6)以来的新低。
我们看看拉动GDP增长的三架马车现况。
第一架马车:投资。2015年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3%,远远低于2002年到2012年常态增速25%,2012年新管理层上台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16%规模一路下滑到现在10%左右规模,显示新管理层多少要挤掉胡温经济泡沫的意思。进一步仔细考察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的话,可以发现,近两年国家和民间投资的增速并不低,都达到了20%规模,唯有外商投资的规模出现了下降,降幅10%以上,由此拉低了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中国外汇储备从高位3.9万亿美元降到3.5万亿美元,外资撤离中国的意愿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了。政府只有不断加大放水力度(降准及MLF等释放流动性)以弥补资本外流引发的流动性紧张,后面还不得不重启经济刺激政策以拉动投资增长,不然GDP增长的首要动力将熄火(最新消息是2015年10月23日央行再次降息降准以刺激经济增长)。
第二架马车:净出口。2015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为28141亿美元,同比下降7.9%,净出口总额4031亿美元,净出口贡献GDP增长是不错的,但应该看到进口及出口增速都是下降的,净出口增长主要是政府有意识控制进口永远小于出口以保持贸易顺差。贸易顺差也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主要支撑。美元指数处在上涨趋势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2015年8月有个一次性约3%的贬值,然后继续维持在6.4附近震荡,人民币兑非美货币依旧处在上升通道中,这重创出口创汇企业,国外销售价格提不上去,人民币升值吞噬大部分利润;同时结汇变成外汇储备,国内央行依此投放人民币基础货币,加剧国内人民币贬值,使得国内成本上升。在内外交困之下,出口企业举步维艰,很多中、小、微出口企业亏损,大多靠出口退税艰难度日。统计局数据中还要考虑到出口骗退税的虚假出口,所以后面净出口很难成为拉动GDP增长的火车头,慢慢熄火。
经济的第三架马车,消费。这个问题就没什么好说的。消费占GDP的比值一直处于坚定的下降通道中,从03年的57%,逐步下降到目前40%以下水平。不是中国人不消费,中国的财富分配体制就是掠夺老百姓的余量,以充权贵(富豪)的仓廪。越是普通的劳动者,税负就越重,受剥削越深,典型的劫贫济富。住房、读书、医疗三座大山牢牢压在普通老百姓身上,老百姓那有能力提高消费?早熄火。
过去十几年,中国实行的是凯恩斯国家资本主义,主要靠政府投资强拉GDP增长,钱从哪里来呢?印钞来。具体变现方式就是疯狂的房地产。新管理层上台,自然和上届有所不同,奉行一定程度的经济紧缩,尽可能挤挤上一届的经济泡沫,所以出现今天GDP增长连续下滑的局面。
经济的持续下滑已经使得本届反腐的光环褪色,百业萧条对管理层也是亚历山大,预计五中全会后重心还得放在经济增长上面来,在经济转型或者说结构化调整短期很难见效的情况下,还得祭出投资拉动GDP增长的大旗,苗头已经从2015年四季度开始的各项政策得到佐证,后面经济刺激预计还会进一步加码。
但考虑到四万亿的后遗症,政府不会大张旗鼓宣传或高调推出“新四万亿”,打枪的不要,放水悄悄进行中。再考虑到政策有延续性,即使经济刺激,效果也会滞后显现出来,2015年四季度实际GDP增幅会小于7%,2016年3月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会再次重新定调全年GDP增长目标,预计到时候GDP增长目标会低于7%。
一旦政府目标低于7%,实际经济增长也在走下坡路。由此结论2016年GDP增长率低于7%会成为新常态。
二、2016年制造业PMI指数低于50成为新常态。
PMI英文全称Purchasing Managers'Index,中文翻译为采购经理指数。PMI是通过对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汇总出来的指数,反映了经济的变化趋势。PMI指数50为荣枯分水线,当PMI大于50时,说明经济在发展,当PMI小于50时,说明经济在衰退。PMI分为制造业PMI、服务业PMI,也有一些国家建立了建筑业PMI。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我们重点关注中国制造业PMI数据指标。
制造业PMI指数计算出来后,可以与上月数据进行比较。一般来说,汇总后的制造业综合指数高于50%,表示整个制造业经济在增长,低于50%表示制造业经济下降。与上月相比指数下降,说明制造业形势在恶化。
中国官方统计局每月公布PMI数据,最新2015年9月PMI数据是49.8,同比下降2.4,环比增加0.1。2015年前9个月有四个月数值低于50,五个月高于50,但最高不过是50.2,整体数据在50附近窄幅震荡,数据跌破50显示中国制造业处在萎缩中,做实业的朋友对制造业的萧条更是感同身受,制造业实体企业趋势恶化是现在进行时。
以前汇丰中国PMI指数比统计局数据要准确一些,一般要比统计局数据低1-2个百分点,现在干脆取消了汇丰PMI数据发布,原因你懂的。统计局数据之外,另外有一个财新PMI数据,据说演变自汇丰数据,相对统计局数据可能准确一些,最新财新2015年中国PMI数据是47.2(低于统计局数据2.6个点)。
63+1拖拉机事件之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制裁,90-92是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也是通胀最厉害的几年,92年邓被逼到深圳喊话深化改革。突破口选在招商引资上,优惠的土地政策+优惠的税收政策+廉价劳动力+巨大的中国市场,第一批进来的是台湾、香港、日本、韩国企业,大赚特赚,随后欧美企业纷纷入场,把中国变成廉价的世界制造工厂。以苏州为例,世界500强有130家左右在苏州有制造工厂。
所以1992-2012的20年时间是中国制造业繁荣的二十年,PMI指数经常性在60附近。
当然繁荣的背后问题积累很多。
首先是资源贱卖,出口世界的商品,换回来的却实绿油油的“白条”,美名其曰“美元外汇储备”或“美债”,从经济学角度讲,这种不平衡的进出口是不健康的,结果反而被组织作为成绩经常性吹嘘。
其次是环境污染,20年间高污染行业云集中国,只要能赚钱,哪管什么环境!恶果在今天已经被凸显出来,后面还会影响子孙后代。
第三是内外交困,对内外汇储备从1992年的190亿美元涨到最高近4万亿美元,庞大的外汇占款造成央行20多万亿的人民币基础货币投放,20年间人民币对内大贬值,有人测算1992年1万元相当于2012年21万元,国内通胀造成出口制造型企业对内成本不断上涨,同时2004-2014年间人民币汇率对外反而大幅升值,十年间累计升值约30%,这大大削弱了出口的竞争优势。
“繁荣”背后其它诸多问题不做一一论述,很多很多......。
在2012年新管理层上台,经济上紧缩为主,政治上......此处略去若干字。
2012年至今中国PPI指数(生产价格指数)增幅基本全部是负数,显示制造业产品出厂价格不断走低,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利润空间变窄,生存困难。2014年中央经济会议对强调经济“新常态”,新常态就是接受经济低增长率。制造业升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传统制造业去产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济转型及新兴产业发展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那么简单。再考虑到政策的延续性,后面相当长时间内紧缩还会被延续,在这个大背景下,制造业实体行业不死不活的局面还将延续。
综上分析,实际制造业PMI指数在2016年低于50成为常态。萎靡的PMI数据可能倒逼下一轮大规模印钞刺激经济的政策出台(现在不断放水已经是苗头初现,后面还会加大放水力度)。
三,2016年降息低于2次,降准在2次或以上。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产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reserve ratio)。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则银行可供贷款资金减少,降低流动性;下调则可供贷款资金增加,增加流动性。
2008年实施4万亿经济强刺激后,造成大通胀,2010年以来,央行几乎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最高到21.5%。2011年底以后为应付经济通缩,又几次下调准备金率到现在的17%。
欧美也有存款准备金率,但一般小于10%,给于银行更大资金运作空间。对比而言中国的银行是一个商业怪胎,其身上一直带有深深的政治烙印,央行行长一般是中央委员,各大商业银行行长一般是中央候补委员就可见一斑。没有哪个地方商业银行行长敢牛逼说不听地方党政领导招呼的,所以其贷款发放容易受政治所左右,这也是中国银行坏账黑洞的主要原因之一。
利率:利率又称利息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按年计算则称为年利率。其计算公式是:利息率= 利息量 ÷ 本金÷时间×100%
相比欧美,中国是高储蓄国家,这也是没有办法,欧美很多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不用太担心失业、生病、小孩读书,而在中国,啥都要钱,你不存点,难听点说,恐怕是死无葬身之地。
另外中国理财途径不多,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市或股市,尽管过去十几年中国房市涨了10倍,其实相比广义货币M2的上涨,只能说,投资房市基本保值了。股市就不要说了,被XX当绞肉机,割去一批又一批散户的钱财,显示十足的流氓性。
所以中国的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央行绞尽脑汁想把这部分存量资金逼出来,手段之一就是降息。
调整利率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CPI,利率高于CPI,理论上说明储蓄是升值的,有降息空间。
从官方公布的CPI经济指标看,2015年全年CPI指数可能在1.6附近,现在最新利率是1.5,但考虑到浮动利率还是高于1.6的,为后面继续降低利率提供空间。
现在中国总的宏观经济形势是经济下行,GDP增长率连创新低,投资增速从25%左右减少到现在10%附近,进出口2015年估计是负增长,消费始终上不去,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宽松货币是唯一之举。2016年依旧处在降息降准周期中。
就降息而言,一方面客观存在结构性通货膨胀,加之若没有利息,很难吸储,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极可能在2015年底或2016年初加息,中国现在利息1.5实际上已经是负利率的,后面可操作空间不会太大,名义利率的下降2016年应该低于2次,一旦美元升值厉害,人民币汇率失控暴跌,物价大幅上涨,不排除人民币利率重新回到升息通道。
而降准就是资本的饕餮盛宴了,银行的坏账已经形成,收不回来,自然通过各种渠道给央行施压或哭穷,目的只有一个,要央行放水补充流动性。另外客观讲,2015年资本外流加剧,央行不得不降准释放流动性以弥补资本外流的影响。所以2016年降准会在2次或以上。
由此结论:2016年降息低于2次,降准在2次或以上。
(未完待续。想了解更多请关注成都金融服务业商会微信号)
撰文Flex332